Wednesday 24 May 2017

东方大航海时代—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人但同时信仰佛教,原名马和,小名三宝或三保,云南人,祖先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郑和是中國明代的航海家及外交家,奉皇帝令进行七次航行,史称「郑和下西洋」,总航程达七万多海里,足可以绕地球三周;有说中国比西方发现非洲好望角、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陸早了七、八十年,但还有待查证。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並升任为內官监太监,官至一品。郑和有智略,武功高強,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由于南洋的许多国家多以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要信仰,明朝政府选派回教徒可以减少隔阂并促进交流,而当時随行下西洋的人员中也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官员。做为外交官,郑和对其他宗教採包容和尊重的手法。

郑和下西洋

郑和由1405711日(明永乐三年)起奉明成祖命率领庞大舰队和众多的船员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计有爪哇,苏门答腊(Sumatra),满刺加(Melaka),锡兰(Ceylon),印度西南古里(Kalicut,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汶莱),暹罗(今泰国),真腊(Chan Lap今柬埔寨),柯枝(今印度Cochin),假里马丁(今印尼Kalimantan)、交阑山(今印尼Kalimantan西南),重迦罗(今印尼泗水Surabaya,吉里闷地(今印尼帝汶岛),彭亨,东西竺(Pulau Aur),龙牙迦邈(Langkasuka),淡洋、花面(今印尼苏门答腊Tamiang),龙涎屿、翠兰屿(今印尼苏门答腊北尼科巴),阿鲁(今印尼马鲁古群岛),小葛兰(今印度西南奎隆),榜葛剌(今孟加拉),卜剌哇、竹步(今非洲索马里),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苏禄(今菲律宾南部Sulu)、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勿鲁谟斯(Hormuz,今伊朗西南阿巴斯港附近),比剌(今非洲莫桑比克Beira),溜山(今马尔代夫),孙剌(今非洲莫桑比克Sofala,甘巴里(科摩林),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等地。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前后2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三宝太监郑和奉诏第一次出使西洋,从苏州刘家港启航,经泉州出海顺风南下,到达印尼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Majapahit)国(今印尼泗水Surabaya),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郑和船队的人员到岸上集市做生意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复仇,但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
随后到三佛齐旧港(今印尼巨港Palembang),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说海盗陈祖义凶横,郑和于是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过后最远到达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印度西南古里等国家。
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郑和回国后,马上为第二次远航进行准备,主要是护送外国使节回国。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启航,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暹罗、真腊、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许多物品并立碑记述,然后迎请佛牙,随船带回。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皇上命正使太监郑和率领官兵二万七千余人,驾驶海舶四十八艘,从太仓刘家港启航,出使占城,宾童龙(Panduranga,今越南南部),真腊,暹罗,假里马丁,交阑山,爪哇,重迦罗,吉里闷地,古里,满剌加,彭亨,东西竺(Pulau Aur),龙牙迦邈(Langkasuka),淡洋,苏门答腊,花面,龙涎屿,翠兰屿,阿鲁(勿拉湾),锡兰,小葛兰,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苏禄等国。满剌加当时是暹罗的属国,常被暹罗欺压,郑和奉帝命招敕,赐国印及冠带袍服,建碑封域为满剌加国,从此暹罗不敢搔扰。

当郑和途经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意图袭击郑和并夺取宝船,幸被郑和觉察,立即离开锡兰山前往他国。回程时再次访问锡兰山国,亚烈苦奈儿在暗中发兵五万围攻郑和船队,又伐木阻断郑和归路。郑和却趁贼兵倾巢而出,国中空虚,带领随从二千官兵,取小道出其不意突袭亚烈苦奈儿王城,攻城而入,生擒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郑和回国并献上亚烈苦奈儿与永乐帝,明朝臣将齐奏欲诛杀,永乐帝怜悯亚烈苦奈儿无知,命释放了亚烈苦奈儿和妻子,给予衣食,然后命礼部商议另选其国人中贤者为王。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正使太监郑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统军率员二万七千余人,其中包括翻译官马欢、清真寺掌教哈三及指挥等人,驾驶海舶四十艘,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南渤里,彭亨,吉兰丹,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勿鲁谟斯(Hormuz,今伊朗西南阿巴斯港附近),比剌(今非洲莫桑比克Beira),溜山(今马尔代夫),孙剌(今非洲莫桑比克Sofala)等国。

郑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赐于占城王冠带。1413年郑和船队到苏门答剌,当时伪王苏干剌窃国,郑和奉帝命统率官兵追剿,生擒苏干剌送京伏诛。1413年郑和舰队在三宝垄(Semarang)停留一个月整休,郑和与费信常在当地华人回教堂祈祷。郑和命哈芝(Haji)黄达京掌管占婆华人回教徒。首次绕过阿拉伯半岛,航行东非麻林迪(今肯尼亚),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南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今索马里)、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今印尼苏门答腊北部)、沙里湾泥、彭亨等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及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今阿曼之佐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鸟;爪哇、古里进贡老虎。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继位,他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明宣宗以许多外番已久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出使公干,随行的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记载有官校、军士、舵工、医士、工匠、水手等共27550人。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0年1月),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刘家港启航经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山、古里国最后抵达忽鲁谟斯。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二十日大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腊。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五月十日回昆仑洋,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启航,经南澳山,望郎回山,碗碟屿,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南京。

郑和宝船船队编制

郑和下西洋船队完全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
1.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
2.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
3.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
4.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 医务人员等;
5.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据跟随郑和下西洋的翻译官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记录:
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是当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米,宽61米。船上9桅可掛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纳2千人。

随行船员
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265人之间;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据马欢《瀛涯胜览》里的记录,舰队人员计有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买办、书手、正使太监、少监、监丞、教谕、阴阳官、舍人、余丁、医官及医士等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据史学家的考究,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的目的大概有以下几个:

1.宣揚大明威德
自明太祖建朝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建设及财富累积,明朝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国库充盈,人才济济,所以编制了一个舰队出航,向其他国家展示国威,让其他属国到明朝进贡或与其他藩国建立邦交。

2.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兵变夺位登基后,被夺位的明惠帝(建文帝)下落不明,不知所踪。史料考究推断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追捕疑是流亡海外的明惠帝。

3.发展海外贸易
当时的明朝经济繁荣,手工艺品如纺织、陶瓷等都有很高程度的技术造诣,受到很多欧洲国家的欢迎。为此,郑和下西洋的同时也携带了大量的中国工艺品到国外进行贸易,同时也从西洋各国猎取珍珠、玛瑙、香料、奇禽异兽等“宝物”献给皇帝。

4.扫荡张士诚旧部
有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洋,是为了扫荡元末时期起义军张士诚流亡海外的旧部下。

5.解決军事復员問题
明成祖兵变夺位后,明朝国内发生严重饥荒,于是明成祖大量征兵扩充海军和陆军,进行了南粮北运的工程。饥荒解决后,军中冗员太多却不能马上解雇兵士,于是便安排这些海军随舰队出洋远行。

下西洋的条件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尤其受到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及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沿海城市拥有发达成熟的港口,这所有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结果/后果
郑和航海下西洋时期,粗略估计新建和改造了两千艘船,每艘船造价约五千银两,可见下西洋耗资不菲,再加上对为数众多的外邦来朝贡者,明朝对待他们的招待及论级行赏,所费极为可观。长年累月下来,导致明朝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在郑和病逝后,明朝停止了官方的海上对外贸易,也对沿海居民实施海禁,阻止海民与外界有任何往来与交流。中国航海事业迅速没落,这让西方航海者后来居上,扩展了许多新海上航线,霸占与殖民了许多落后国家,占据了现代航海史的重要版位,也让西方国家站在工业革命与国家发展的前端。

纪念邮票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580周年,中国邮电部于1985年7月11日发行纪念邮票一套四枚。


邮票第一枚值8分,绘有郑和立像,手持航海图威风凛凛地站在岸边,看着宝船迎向惊涛骇浪、风云变幻的海洋向前航行。
第二枚8分邮票描述了郑和到达了印度亚大陆,受到印度土王的热烈欢迎,只见郑和与土王齐坐在白象辇上徐徐向前,四周围绕着手舞足蹈的印度舞姬,远处还可看见刚靠岸的郑和宝船和印度佛塔。
第三枚邮票面值20分,表达了郑和舰队带着中国货物如丝绸和瓷器到达了阿拉伯半岛,与岸上的商家进行着贸易,背景是在岸边的宝船和清真寺。
第四枚邮票面值80分,描绘了郑和最后到达了非洲东岸,非洲土司即将与郑和启航同行,带着东方神兽“麒麟”(长颈鹿)向明朝进贡,高举着手向家人挥手道别。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国国家邮政局于2005年6月28日发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都是面值80分及小全张面值6元一张。与此同时,香港与澳门也同步发行了同题的纪念邮票。两岸三地的邮票设计大致相同,第一枚邮票主要为郑和身像,第二枚表达了外交、贡品与贸易,第三枚则描述了当时的航海技术如罗盘、航海图及郑和舰队。而小型张都描绘了郑和舰队浩浩荡荡地向西航行。

中国 – 第一枚邮票里郑和手执航海图,背景为大明紫禁城,第二枚背景为摊开航海图、使馆,第三枚为罗盘、星象图。

中国 - 小全张中心为郑和宝船,四周都是护舰及货船,浩浩荡荡,以月历中的日月图为导航指向,向西远航,可清楚看见郑和宝船的九杆十二帆。

香港 – 第一枚是郑和像,背景是宝船和山川,第二枚是交易物品及外国贡品,第三枚是地图、罗盘与舰队。

香港 – 小全张里绘画了郑和站在宝船船头,率领舰队前行。

澳门 – 第一枚邮票画了郑和像及天文星图,第二枚是外国贡品及通商贸易,第三枚邮票里有罗盘、地图及宝船。

澳门 – 小全张也是画了郑和舰队,背景是中式古地图。

马来西亚则以马中关系600周年为题发行了一套四枚邮票及一枚小全张。50仙邮票里可看见马中使臣正在交流,背后的码头工人正忙着卸货。第一枚30仙邮票里画的是明朝皇帝赐给马六甲苏丹的玺印,表示马六甲王朝是明朝的属国,其他国家不得来犯。1令吉邮票里是一个娘惹瓷器,是当时南洋很热门的交易品。第二枚30仙邮票则是艘中式商船,载着货物往返于中国与西洋各国之间。

小全张基本上是50仙邮票的放大图,面值2令吉的邮票里绘的是马中两国当时流通的货币。

新加坡也发行了一套四枚的四连票,郑和头像在左边第一枚邮票,接连下去的第二、第三和第四枚邮票描绘着一列密集的舰队向西航行,背景是航海图。

印尼 – 印尼邮政发行了一枚小全张,面值2500印尼盾,小全张正中是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宝船,背景描绘郑和舰队途径南中国海,抵达印尼的泗水,三宝垄,雅加达,巨港,棉兰,亚齐及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台湾 – 为纪念世界贸易周,中华邮政于1994年10月17日发行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共两枚,5元邮票里绘有郑和宝船,17元邮票则是郑和像及航海路线图。

非洲国家马达加斯加也曾发行过郑和纪念邮票小全张,邮票正中是郑和像,背景是南亚地图,邮票四周是郑和舰队的船只。

太平洋小国马绍尔群岛于1997年参加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时发行过一枚有关郑和宝船的小全张,无数的船只在海上航行,小全张四周是上海夜景。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可说是一件值得邮界关注的事,可是配合这主题发行邮票的国家却寥寥无几,若与19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时,世界各国(不下30个)争相发行有关邮票的盛况比较起来可说是相当凄凉。希望在以后若还有类似的邮票主题发行时,可以由中国邮政主导,让更多国家可以参与其盛。

*本篇资料语图片取自互联网。


如有任何邮票题材或意见,欢迎电邮至:manpoolum@yahoo.c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