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8 August 2020

马来文化 – 优雅的强悍

马来文化 – 优雅的强悍

        马来人源自于南亚大陆,通过迁徙慢慢移居及扩散到马来半岛,如今已是马来西亚的最大族群,占了总人口的60%。而马来文化也因为它的包容性,经过岁月的洗涤,慢慢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马来文化,优雅含蓄却带有一份强悍与坚持。

        此文主要探讨马来西亚邮票里所体现的马来文化,包括服饰、建筑及武器,至于食物、书法、舞蹈、民间游戏及节庆则会在其他幅篇介绍。

传统布料

        衣食住行,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也是文明进步的一个象征,所以马来服饰多次被选为邮票发行主题,接二连三地登上马来西亚邮票。
        
        马来西亚的传统布料颜色亮丽,光彩夺目,闻名于世界各地。布料种类有蜡染布(batik)、织金锦缎(songket)、伊班编织布(pua kumbu)和刺绣布(tekat)等等,各有特色。这些布料被制作成各种装饰品,有服装、鞋子、窗帘到床上用品等,应有尽有。 

 Batik (峇迪布)

        峇迪布是巫裔同胞非常喜爱的一种传统布料,他们大多数会在正式及隆重的仪式上穿上峇迪衣。峇迪布质柔软,通风凉爽,非常适合马来西亚炎热的天气。因宗教关系,峇迪布的图案多数以花草和蝴蝶为主峇迪布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手绘蜡染(batik canting)、扎染(batik celup)及印染(batik cap)。马来西亚蜡染布多数采用手绘而成,有别于印尼蜡染布多数用压印模染制而成。马来西亚峇迪布色彩艳丽,有别于印尼的峇迪布偏向稳重暗淡的色调。
        
        蜡染制作步骤如下:首先用蜡在白布上画上图样,无需染色的部分以蜡盖住,以防吸收染料然后在图案内染上所须要的颜色,接着把染好色的布匹放在热水里去蜡。不同的颜色须要分开多次染色,所以必须重复上蜡、染色、去蜡的步骤,直到整匹布料染上颜料为止。


        上图为马来西亚于2005年发行的蜡染峇迪邮票共三枚,面值分别为三十仙、五十仙及一令吉,清一色以植物为主题。三十仙邮票以绿色为主调,邮票绘有类似根茎植物的图样。五十仙邮票以橘色为背景,票面画满类似白色胡姬花的图案。一令吉邮票的基调是粉红色,邮票里有许多红色的花,还有一只被花香引来的蝴蝶。邮票左下角写着邮票主题《马来西亚峇迪》和个别图案名称。个人觉得三枚邮票分别适合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层的女性喜好。


        随同发行的有一张面值二令吉的鲜艳红色小型张,主要图案是跳动的抽象几何形花卉,左上角印有2005年集邮周的标志,右上角是邮票主题《马来西亚峇迪》浅色字体,邮票图案名称为“融和”。整体而言,这套邮票设计中规中矩,没有太大惊喜。


        尔后马来西亚邮政局于2017年再次发行峇迪布邮票,套票双连共6枚,分别描绘了三种峇迪布的制作方法。首先介绍2枚面值60仙的印染峇迪,双连票左边是印染峇迪的铜模,铜模上刻有复杂的花卉或几何图案。印染时把不同颜色的颜料分次涂在铜模上,然后用力地把铜模倒印在布匹上,就会呈现如右边邮票的几何图案峇迪成图。印染峇迪制作因为使用模具,所以生产速度快,可是图案相较单调重复。邮票下方注明了印染峇迪的马来文名称“Batik Blok”。


        接着是2枚面值80仙的蜡染峇迪,左边可见一支被手握的铜蜡笔在画有线条的布匹上着蜡,右边邮票则是已上好色及脱蜡后的胡姬花图案,花朵样式艳丽夺目。蜡染峇迪制作比较耗时,蜡染师傅首先需要用铅笔在白布上描绘图案,然后用铜笔依线条上蜡,接着用毛笔为图案上色,峇迪晾干后再脱蜡,方大功告成。蜡染峇迪虽然工序复杂,却可以让师傅自由创作,发挥创意所以图案风格千变万化,很受大众喜爱。邮票下方注明了蜡染峇迪的马来文名称“Batik Canting”。


        扎染则是根据不同的须要先以绳线或塑胶圈把白布分段绑紧,然后依设计把白布分阶段浸泡在不同颜色的染缸里,待上色后把绳子解开,布料将会呈现不同的色段和图样。最后2枚是面值90仙的扎染峇迪邮票,左边邮票是两束被白线捆绑后染上不同颜色的布料,右边邮票则是已上好色,经过晾干及敞开后的扎染几何图案,图式及线条比较粗犷,多为休闲服饰用途。邮票下方注明了蜡染峇迪的马来文名称“Batik Ikat Celup”。


        随同发行的有一张内含2枚各面值3令吉的小型张,小型张背景为一匹红白相间的峇迪布,白色部分是印染峇迪制作时,用铜模为白布上蜡的情景。红色部分则是峇迪布上色及脱蜡后的成品,小型张内的峇迪花朵图案简单却不失一份优雅。小型张上方红色邮票内是一副铁质印模(Blok Batik Keluli),小型张下方白色邮票内是一副木质印模(Blok Batik Kayu),铁质印模会比木质印模更经久耐用。


        这套邮票设计整体来说比较生动,许多峇迪制作细节得以呈现,通过邮票设计得以一窥复杂的峇迪工艺。


Songket(织金锦缎)

        织金锦缎是源自于苏门答腊的传统布料,后通过皇室通婚和商旅传到马来半岛,由于制作成本昂贵,原本只有古代马来西亚的皇室或精英阶层才用得起,所以是古代社会地位的象征。初始的织金锦缎使用纯金或纯银线及棉线和丝绸相间编织,后来有了便宜的染色金线替代纯金银线,造价逐渐平民化,才慢慢在民间普及开来,现在已经是普罗大众的其中一种布料选择了。

        织金锦缎多为手工制作,采用精细的纬编技术,将金线织入布料的纵向 (Latitude) 丝线之间,与背景形成光线的反差和对比,突出金线的色彩及图案。“Songket” 一词有说源自于马来语 “Tusuk” 和“Cukit”两字的结合体 “Sungkit”,后来演变成 “Songket”。

        织金锦缎常见于隆重的传统马来风俗仪式如宫廷庆典、结婚及宗教仪式,多用来制成纱笼、围巾、披肩及头饰等。现今它也被制成手工艺品出售,而现代服饰也多向织金锦缎吸取设计灵感。

        与织金锦缎有关的邮票最早期发行于1982年手工艺品邮票的其中一枚,面值15仙,邮票里有一匹半敞开成扇形的金黄色织金锦缎,底下则是匹敞开展示格子样式的织金锦缎。此枚邮票色调偏暗,无法展现织金锦缎高贵的格调。


             马来西亚邮政局于2005年也发行了另一套织金锦缎邮票四枚及小型张一枚,邮票面值30仙、50仙及1令吉双连,小型张面值2令吉。四枚邮票格式极简单,邮票上方写有国名及面值,邮票中部为局部织金锦缎图案,邮票下方写有图案名称及发行年份2005年。30仙邮票为Pucuk Rebung Gigi Yu,50仙邮票为Bunga Bertabur Pecah Lapan,1令吉邮票为Pucuk Rebung Gigi Yu dan Bunga Kayohan和Teluk Berantai Bunga Pecah Empat, 小型张为Potong Wajik Bertabur,右边写着 “Songket, Seni Warisan Agung”。个人觉得邮票设计整体来说无法突出织金锦缎原本该有的高雅气质,只是平淡地把局部图案印在票面上,成为其中一套毫不起眼的邮票。



马来服饰

        服饰是马来文化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它也是古马来文明中权力、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以前只有王族才有能力负担得起华丽的衣装。

        具体的马来传统服饰细节可以在左边2019年发行的亚细安国家传统服饰联合主题邮票里看得到。在一间民居前站有一对穿着传统民间服装的马来男女。马来男士的服饰包括直领长袖上衣 (Baju Melayu Cekik Musang) 配长裤、头戴宋谷帽 (Songkok),腰间围短纱笼包覆着上衣 (Sampin Perdagang Luar Ikat Lingkup),脚穿拖鞋。马来女士则穿长筒长袖上衣 (Baju Kurung) 配长裙或长纱笼,头披纱巾 (Tudung),脚穿拖鞋。传统马来男女服装大都剪裁宽松,且遮盖身体大部分,这跟伊斯兰教义有关,不得过分暴露身体。

        而右边2015年发行的四国联合邮展主题邮票则是比较隆重的马来传统服饰。在双峰塔前的马来男士穿着粉色无领长袖上衣(Baju Melayu Teluk Belaga) 和长裤,短纱笼在腰间被上衣覆盖着,这样的穿法叫 Sampin Perdagang Dalam Ikat Pancung) ,头上则换成布质马来头巾 (Tanjak) ,另外披上一件无钮长袖外衣 (Baju Rompi) 。马来女士的服装称作 Baju Kebaya Panjang,衣长及膝,长袖上衣中开,用三连式花样金属钮 (Kancing Tiga Serangkai) 扣上,从颈项后到胸前有小折领,配搭长裙及围巾,头上通常会戴有发钗。这样的穿着大多数在非常隆重的宴会才会出现。



        
        接下来介绍的是本人非常喜欢的2002年娘惹可峇雅上衣邮票四枚及小型张一枚。四枚邮票里个别有不同色调及绣花的娘惹上衣。娘惹上衣用薄纱或棉布剪裁而成,呈半透明状,衣长到上腰部分,袖长及腕,在领口边及袖口有绣花,上衣前方衣摆呈三角形,绣有复杂的图案样式,左右对称,为整件衣服的精华所在。娘惹服装是峇峇娘惹文化的重点之一,而峇峇娘惹文化是马来文化与华族文化的融合,娘惹上衣很多的细节深受马来文化影响,现在则是马来女士非常喜爱的服饰之一。邮票上方背景为绣花图案,左上角写着主题 “Kebaya Nyonya”,下方从左到右写有马来西亚、发行年份及面值。



        而2令吉的小型张是一套完整的娘惹服装,包括直领棉质上衣及长纱笼。白色上衣的绣花图以红色牡丹花为主,下身的染布长纱笼以红蓝为主色,上有色彩缤纷的其他花朵。娘惹上衣剪裁比较贴身,可以展现身形,是许多身材姣好的女士爱穿的原因之一。经过时代的变迁,娘惹上衣的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互渗透,可以在许多现代服饰里看到娘惹上衣的精髓,也可以在娘惹上衣看到现代服装的创新。



        2013年马来西亚邮政再次发行与峇峇娘惹文化主题邮票四枚及小型张一枚。套票与服饰无关,这里表过不提。而面值5令吉的小型张设计非常精美,右边是一件绣工精致的褐色娘惹上衣,衣领及下衣摆绣满本地热带水果如山竹、榴櫣、西瓜、香蕉、龙眼等,隐约中还可看到一只松鼠。小型张里的邮票是局部水果刺绣图案,中间还有模仿真实上衣的镂空部分。小型张左上方写有邮票题目“峇峇娘惹遗产”。类似这样有大量绣工的娘惹上衣很考功夫,繁琐的制作过程有时会用上一年的时间,以求慢工出细货。




        马来皇室统治者的衣着比民间服饰更为华丽许多,如图的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邮票里看得到。州苏丹及拉惹的正式衣着以黑色为主,配以金色刺绣凸显王族的尊贵。王族的外衣称作 “Baju Layang”,在腰间会佩戴金腰带 (Pending Diraja) ,头顶会戴上各州不同样式的头巾 (Tengkolok) ,还会在腰间插上一把马来短剑 (Keris) 。


        2008年发行了一套十枚的皇家头饰/头巾 (Tengkolok) ,每枚面值50仙。从前头饰是身份的象征,只有王族、大臣、勇士在重要的仪式上穿戴。原本的头饰简单,后来在各州慢慢演变出各自的特征,渐渐就变成各州独有的款式及颜色。皇家头饰的布料大多数用织金锦缎(Songket)缝制而成,正前方配有各州用金银珠宝打造成的州徽。皇家头饰的颜色及形态有严格的规定,普通百姓不得随便穿戴。

        每州的头饰都有不同的名称,如吉打州、森美兰州及玻璃士州的Dendam Tak Sudah、彭亨州的Sekelongsong Bunga、吉兰丹州的Ketam Budu、霹雳州的Ayam Patah Kepak、雪兰莪州的Setanjak  Balung Raja及登嘉楼州的Belalai Gajah, 而因为第一任国家最高元首是由森美兰州苏丹出任,所以最高元首的头饰沿用森美兰州苏丹的头饰为样本。

        柔佛州天猛公皇朝苏丹因于19世纪末进行西制化与现代化运动,所以柔佛苏丹的皇家服饰一律改变成西式正统军装,头饰也就改成军帽款式了。而马六甲、沙巴及砂劳越只有州元首,没有苏丹,所以也就没有皇家头饰。


传统武器 - 马来短剑 Keris

        马来短剑是马来文化里最有代表性的武器,原本发源于爪哇岛的长剑 (Keris Panjang),后经室利佛逝王朝Srivijaya流传到马来半岛,到15世纪慢慢演变成马来特色的蛇形短剑。古时马来社会每个男子出外都会佩戴短剑,是身份、地位、阶级、勇敢及力量的象征。如果外出没佩戴短剑犹如一种羞辱,会被众人鄙视。

        古时,马来半岛男子会把短剑佩戴在腰前以示对短剑的重视,也告示任何可能潜在的敌人,佩戴者已作好随时战斗的状态。而爪哇岛男子则会把短剑佩戴在腰后方,表示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亮剑,也可以混淆敌人。

        马来短剑分两种,一种是直长型象征“静态”,属于防守用的马来短剑,另一种是弯曲型象征“动态”,属于攻击性的马来短剑。弯曲型马來短剑的弯曲数量都是奇数如9、11、13等。马来短剑的构造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剑柄 (Hulu)、剑刃(Bilah)和剑鞘(Warangka)。弯曲的剑刃在刺入敌人的身体时会造成比较大的伤口,同时大多数的马来短剑刃都蘸有毒液,通常都会给敌人致命一击。要拥有一把马来短剑必须遵守很多规矩与禁忌,相传每一把短剑都有一个灵魂寄居在里面,剑主每个星期四晚上都须要念咒安抚短剑的灵魂,还须要用柠檬水清洗及烟熏。

        短剑剑身是采用钢片夹陨铁经过500次的反复火炼折叠锻打后才能完成,剑表面刻有叶脉形的图案,称为Pamor。剑身从剑尖渐渐变阔与护手接合,形成独特的左右不对称形状。剑柄可选用木材、象牙、兽角、金银等不同材料制成,大多数剑柄呈弯曲状,使用者握起来类似握持手枪,可以更容易使力和舒适。剑鞘通常为木质,比较高等的则用金银铁等金属制造。马来短剑鞘的特色是鞘身较宽以容纳宽身的剑刃,鞘口设计更宽大以收纳呈三角型的护手。鞘身表面多装饰有雕刻金属片与珠宝。


        1984年发行的一套四枚传统武器邮票,每枚面值40仙,分别展示了四种不同款式的马来短剑,名称是 Keris Semenanjung, Keris Pekakak, Keris Jawa和 Tumbuk Lada。

1) 马来半岛短剑Keris Semenanjung 
这种短剑普遍见于马来西亚半岛包括泰南北大年府、新加坡及印尼廖内省。它的剑柄称作Hulu Jawa Demam,造型模拟花朵。剑鞘为长方形,鞘口宽大呈卧长方形,鞘尾通常用银片包裹。

2)鸟首短剑Keris Pekaka
Keris Pekaka 的名称源自于类似鸟头的剑柄,通常由木头或象牙雕刻而成,它的剑身大多数属于笔直型的,鞘口两端边缘向上翘。若仔细观察,则可发现鸟头剑柄其实更像皮影戏里的木偶头型,因为这种发源于泰南的马来短剑深受古印度文明的影响。

3) 爪哇短剑Keris Jawa
这款短剑源自于印尼爪哇,通常它的木质剑柄及鞘口及鞘尾属圆润型,剑柄连接剑身处会镶有一枚戒指作点缀及装饰。

4) Keris Tumbuk Lada
Tumbuk Lada 也称作Tumbuk Dada、 Tumbuk Lading, 起源于印尼苏门答腊及廖内群岛,原本属于皇室贵族仪式用器。剑身大约在8到11寸间,单刃剑身微微向下弯,它的名字来自于貌似石臼的剑柄。剑柄多由木料镶银再雕刻图案而成,剑鞘由牛角及木料接合,然后再以金属雕刻装饰。 

        1995年马来西亚邮政局配合参展Singapore’95国际邮展而发行了马来传统武器第二系列,分别为套票四枚及小型张一枚。邮票底色为浅褐色、浅青色、浅紫色及浅蓝色的草席背景,每枚邮票在左下角或者右下角印有邮展正式标志,票面中央细致清楚地展示了四款不同的马来传统武器。


1)爪刀Kerambit (50仙)
爪刀模仿动物的利牙和尖爪,起源于东南亚的一种短形刀具,原本为古代女性防身而设计,方便攜帶及易于收藏于发髻或衣物间。爪刀的刀型为圆弧形,握把尾端有指环,因此可以让使用者更加靈活的去操作,做出出其不意的突击。

2)Keris Sundang (1令吉)
Keris Sundang 源自印尼爪哇,后流传至菲南,为苏禄人广泛使用。它有个鹰头造型的握柄,剑柄尾端有个倒扣防止滑手,圆柱形的木质或象牙质握柄包裹一层棉线或金属。它的剑身厚重阔边,使用时比较重手,适用于砍和劈的攻式。

3) 马来长剑Keris Panjang (30仙)
马来长剑剑身笔直细长,通常在剑身两面会有几条明显与剑身平行的剑脊, 它的剑柄与马来短剑类似,剑鞘瘦长,鞘口两端微微向上翘呈半月形。马来长剑造型比较优雅,大多用为重要仪式的器具。

4) 也门双刃匕首Jembiah (20仙)
源自中东也门的双刃匕首,剑尖向上弯曲,剑身中央有一条剑脊,剑柄和剑鞘可依据拥有者身份选择用料如犀牛角,象牙,牛角,金属或木材等等。

5) Lading Terus (2令吉)
矛头与剑柄的结合组成Lading Terus, 属于一种防身的短匕首,长度大约八寸左右,小型张邮票里的匕首制造精美,雕刻精细,应属王室贵族所有。



马来民居

        马来民居,主要是指马来民族(也包括沙巴和沙捞越原住民)的传统民居,而不是指华人、印度人,或殖民而来的欧亚裔人的住宅样式。传统的马来民居工艺精湛,非常适合南洋的热带环境。高脚楼的设计,既能利用由下而上的穿堂风保持屋内凉爽,又能避免被偶尔到来的洪水淹没,还能防止蛇虫野兽入屋。大斜度屋顶和宽敞的窗户不仅有利于穿堂风流动,而且采用复杂的几何图形雕刻技艺,显得异常精美。 

        早期马来西亚人的住房与海、河密切相关。为了捕鱼、喝水、运输的方便,就在海边河畔搭屋成家,渔村建在水上,所谓街道就是一些连接起来的小桥。早期的马来人为了适应环境,满足生存的需要,逐步创建出多种不同样式并具有独特传统风格的马来屋宇,整个建筑大都就地取材,使用木材、竹藤与树叶编制而成。

        马来民居的构造大致上为前廊(serambi)、前厅(anjung)、中厅(rumah ibu)、睡房(bilik tidur)、后廊(pelatar)及厨房(dapur)。前廊是位于屋前迎接来客的入口,前厅是招待来客的空间,中厅是举行重要仪式如祈祷、婚嫁、丧事等的地方。马来人注重隐私,睡房而言通常外人不得擅自进入,后廊连接中厅与厨房,是妇女聚集及商讨事宜的地方,厨房则位于屋子的最后方,厕所与浴室都是建在距离屋子较远的后园里。

  
  
  
  
  
  

        2009年马来西亚邮政局发行了一套共16枚的传统民居邮票,其中的12枚与马来民居有关,剩下的4枚属于东马少数民族的民居,这里表过不提。传统民居邮票每枚各值马币50仙,邮票上方为各州马来民居实拍图特写,背景为该款民居的侧画图。邮票中间有该款民居的装饰图案,多用在屋檐、窗沿、廊栅、墙壁、通风口的地方,各具特色。

        通过这篇文章可大致了解到马来民族多属保守和含蓄,注重个人隐私,在生活里的许多物件及事物包含着许多细节,间接透露出他们的温和优雅及细腻的个性,却又坚持捍卫及保留他们的传统。

*本篇资料取自互联网。

如有任何邮票题材或意见,欢迎电邮至:manpoolum@yahoo.com























Wednesday 8 April 2020

美食天堂-- 吃在马来西亚


吃,在马来西亚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只要你懂得门路,或你勇于尝试,你就不愁找不着当地的美食佳肴。西马三大种族及东马少数民族的特色美食散布在全马各地,想要品尝其它种族的食物并不是什么难事。你我熟悉的马来沙爹,华人捞鱼生,印度香蕉叶饭及东马美食都曾出现在马来西亚所发行的邮票里,它可以让各种族对马来西亚有归宿感,也可向其它种族介绍我国的各族美食,相互了解各族美食文化。当然,为配合我国国情,非清真美食是不会出现在邮票里的。


首先是邮政局配合2007马来西亚旅游年发行了一套十全连的小本票,内含每张面值30仙的邮票,以食物为主题向全世界推广2007马来西亚旅游年。小本票是一张印刷精美的小卡片,里面附有最多十张邮票,大多数时候邮票一律相同面值,它是一种方便外出人士随身携带邮票的方式。



十全连上排五张邮票是我国各族身穿民族服装的妇女,背景是她们阿娜多姿的民族舞蹈,下排五张邮票描绘的则是对应上排每个民族各自的美食。第一张是马来沙爹,旁边配有沙爹酱,马来粽 sirap饮料。第二张是华人新年的捞鱼生,可以看到旁边配有酸梅酱,生鱼片及花生碎。第三张是印族香蕉叶饭,白饭配上炸鸡块炸鱼焖羊肉咖喱酱料及其他小食配菜,最后再来一杯印度拉茶,样式丰富!第四张是卡达山杜顺族的生鱼沙律(Hinava),先将马鲛鱼切片淋上柠檬汁拌熟然后将青辣椒生姜洋葱切丝拌入,撒一点盐和Bambangan果(一种东马的野芒果)种子片,吃的时候再佐一些烫熟苦瓜丁配白饭,就是一道非常地道的沙巴美食。第五张是砂朥越伊班族的竹筒鸡(Manok Pansuh),首先将鸡肉切块,然后把鸡肉块和一些香料填入竹筒内,用香茅叶将竹筒塞满封口,放在炭火堆上慢烤至熟。这煮法使竹香融合在鸡肉里,吃的时候香味扑鼻而来,鸡肉的质感美味松软,没其他煮法可代替,单单看着这几张邮票就让你垂涎欲滴。


接下来是2010年发行的马来西亚传统节日美食,分别是面值60仙和80仙的五连张,特别的是这两款五连张邮票上下对称,可以合拼成一个圆形的食物容器,撕开却是一张独立的邮票,不会破坏美感。先看看80仙的五连张描绘的是节庆主食,依次是巫裔的竹筒糯米饭(Lemang)配椰子酱(Kerisik),华裔的鱼生,印裔的香蕉叶,卡达山杜顺族的传统美食有BurasikBambanganTonokonNasi Kombos客家肉蛋卷起司炸香蕉等及砂朥越伊班族的有竹筒鸡砂朥越叻沙Umai


60仙五连张画的是传统节日零食,有巫裔的炸香蕉片(Kerepek Pisang蜜蜂窝 (Kuih Bunga) 花生 (Kuih Kacang) 番婆饼(Kuih Bangkit和鸡蛋糕(Kuih Bahulu),华裔的八宝蜜饯里的花生豆腰豆软糖和冬瓜糖, 印裔的Murukku (印度圈圈饼), 卡达山杜顺族的Kuih CincinKoling-kolingKuih Penyaram及伊班组的千层糕。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张邮票的背景都是各种族独特的食物容器和民族图案,凸显了各种族的文化特色。


随五连张一起发行的还有一枚含有三张面值各1令吉的小全张,可以看到里面描绘了三大种族的节庆糕点美食,从左到右是印族朋友的香蕉叶饭印度煎饼和糕点,华族的年糕发糕扇形蛋卷(至于那一团团青色的糕点我真的不知道是什么...)最后是马来同胞的马来粽仁当鸡蛋糕多多糕等。小全张背景是三大民族的节庆装饰如印度朋友的Kollam (米粒艺术) 华族的大红灯笼以及马来同胞的煤油灯,充分体现了各种族的节日气氛。


2013年,马来西亚邮政局发行另一套有关食物的邮票,那是一套每张面值60仙的四连方邮票,四张邮票合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圆盘,里面盛着马来同胞经常食用的ulam (杂生菜),也就类似青菜沙律。邮票里描绘的四样蔬菜有臭豆(Petai腰果叶(Pucuk Gajus) 四棱(Kacang Botol)崩大(Pegaga),通常巫裔同胞都是配合正餐食用ulam


马来西亚最新发行有关食物的邮票是2014年与香港联合发行的《地道食品》特种邮票,全套四张一律每枚面值RM1.40。马来西亚邮政局每年都会与一家国外邮政局联合发行一套共同主题的邮票,邮票主题大多数是两国的风土民情或动植物,两国邮票图案一模一样,除了印上各自国家的名字和货币面值。四枚邮票中有各自两枚描绘了马来西亚和香港的地道美食,代表马来西亚的是椰浆饭和沙爹,而代表香港的则是盆菜和鸡蛋仔,都充分地带出了两地的饮食文化。香港旅客对马来西亚的椰浆饭和沙爹都不会陌生,而大马华裔也应该会对香港餐馆里的盆菜和路边摊的鸡蛋仔赞不绝口。把香蕉叶摊开,椰浆饭里有鸡蛋黄瓜参巴花生和江鱼仔鸡肉沙爹则配搭了花生酱黄瓜洋葱和马来粽。香港盆菜里有萝卜鱿鱼冬菇鸡肉猪肉猪皮鲮鱼花胶大虾发菜鲍鱼海参等九到十二层,由上层慢慢吃到底层,是一款极富传统风味的菜式。鸡蛋仔则是香港原创的街边小食,以鸡蛋面粉淡奶和糖混合成蛋浆,倒入蛋形模具烘焗,形成金黄色的鸡蛋仔。邮票里也绘画了马来西亚国花--大红花以及香港市花--洋紫荆。

马来西亚的美食多不胜数,希望以后马来西亚邮政局可以继续发行和美食为题的邮票邮票,让大家可以更认识我国的饮食文化,除了可向外国游客推广美食旅游,当然也可丰富我们的集邮收藏。美食万岁!


更新(04/04/2020

美食不间断,马来西亚邮政在2017年一口气发行了一系列四套的民族节庆美食邮票,每套邮票设计有三枚及小型张一枚,发行日期及主题如下:

No.
邮票主题
发行日期
邮票及小型张面值
1
华族节庆美食
24/01/2017
85仙、95仙、RM1.05RM5
2
卡达山及达雅族节庆美食
16/03/2017
60仙、80仙、90RM5
3
马来节庆美食
06/06/2017
60仙、80仙、90RM5
4
印度节庆美食
17/10/2017
60仙、80仙、90RM5

打头阵的是华族节庆美食,三枚邮票一字排开,背景以华族喜庆图案装饰,邮票里的年夜饭美食依序有年糕、年柑、桔子、盆菜、生菜卷、春卷、鲍鱼、大虾及花生莲藕汤等,寓意大吉大利,步步高升。


5令吉的小型张则是一个八宝盒的造型,里头放满了过年糕饼,从上方顺时钟方向依序是蛋卷、蜂窝饼、黄梨酥、花生、膨吉饼(Kuih Bangkit)和瓜子,正中圆形邮票里放的是蜜饯。小型张上方的logo是过年柑的图案,并写着华族节庆食物。


第二套的邮票是卡达山杜顺和达雅族节庆美食,背景以东马民族图案装饰,美食依序有米酒 (Tuak)、千层糕 (Kuih Lapis)糯米酒曲糕或达白(Tapai Pulut)糕、网状饼 (Kuih Jala) Ambuyat ( 一种用竹筷把木薯糊沾上酱汁的沙巴美食)、竹筒鸡及生鱼沙律 (Hinava/Umai)


5令吉的小型张则是一个圆形竹篓的造型,里头放满了丰收节糕饼,从上方顺时钟方向依序是亚答糖糕(Kuih Penganan)、蚁巢糕(Kek Sarang Semut)、类似印裔同胞Athirasam Kuih Deram网状饼(Kuih Jala) 蜜蜂窝(Kuih Ros)、彩虹九层糕 Kuih Lapis Pelangi,中间是颜色及用料千变万化的砂朥越千层蛋糕(Kek Lapis)。小型张上方的logo是东马藤制品的图案,并写着卡达山杜顺和达雅族节庆食物。


接下来的第三套邮票则是马来节庆美食,背景以回教几何图形装饰,节庆美食依序有Kek Raya Kepala Meja (一种铺满奶油的蛋糕,以前由未婚女子准备好摆放在桌上,供未婚男子当定情信物)、香兰糕(Kuih Pelita) 、燕菜(Agar-agar) 、马来粽和配有花生酱、洋葱及黄瓜的沙爹、竹筒饭、马来糯米粽、仁当及肉松(Serunding)。看起来是不是很开胃呢?


5令吉的小型张则是一个马来式圆形托盘,里头放满了开斋节糕饼,从上方顺时钟方向依序是蛋卷、黄梨塔、蜂窝饼、鸡蛋糕、花生脆餅等。小型张上方的logo是马来米粽的图案,并写着马来节庆食物。


这系列的最后一套邮票是印度节庆美食邮票,背景以印度几何图形装饰,节庆美食依序有印度圈饼(Vadai)  、姆鲁固饼(Muruku)Paal Kova、米饭牛奶布丁(Payasam)、朵协饼 (Thosai) 与蒸米漿糕(Idli)及有多种配菜如羊肉咖喱、炸香饼、绿豆瓣酱等的香蕉叶饭。


5令吉的小型张则是一大七小共八个圆碗组成一个圆圈,里头放满了屠妖节甜糕点,从上方顺时钟方向依序是 Maisur PahkuJilebhiLadhuNei UrundaiGulabAchi MurukAthirasam,中间的是各族都喜爱的Muruku。小型张上方的logo是印度油灯的图案,并写着印度节庆食物。



2019 219日马来西亚邮政局推出了一套有点争议性的奇异美食/野味邮票,发行的时候还特地发文告解释这套邮票的用意并不是要鼓励大众追捧野味,只是纯粹要介绍马来西亚各族的独特饮食习惯。

凉拌小海参Kerabu Bronok
这是一道吉打浮罗交怡出名的道地美食,Bronok学名Acaudina molpadioides ,只产于浮罗交怡的海边,岛上居民通常在退潮时会到岸边捡获这种小海参,洗净后去除头尾切片,然后加入椰丝、三峇辣椒、椰浆、蔬菜、南姜及腰果叶,掺拌在一起就可食用,吃起来有嚼劲又脆口。小海参只可生吃,不能煮熟,因煮熟后就会融化。

油炸蚱蜢 Belalang Goreng
平常人看了都会起鸡皮疙瘩的蚱蜢 (Valanga nigricornis),竟然可以入口?油炸蚱蜢是泰南及吉兰丹的民间小食,拥有丰富的蛋白质。农名通常会在稻米收割期前到田里捕捉蚱蜢,被捕获的蚱蜢会被去掉长刺的后脚及翅膀,接着被清洗两次,然后沾上掺有黄姜粉、椰奶的面糊,放进热油锅里炸至酥脆及呈金黄色,吃起来的口感香脆可口。

仁当箭猪肉与箭猪排 Rendang  & Stik Landak 
仁当鸡肉、仁当羊肉、仁当牛肉吃得多了吧?仁当箭猪肉你吃过吗?来一趟适耕庄吧。仁当箭猪肉是这里非常有名的一道美食,我们常见的仁当酱配搭箭猪肉烹调出来一样美味,比鸡肉有弹性,更有它独特的风味。箭猪肉也可切片成肉排,放在煎盘上慢煎,配上酱汁就是一道美味佳肴。箭猪 (Hystrix brachyara)是受保护动物,这里的野味店出售野味食物都需要申请执照。


三张邮票都是面值60仙,邮票主要图案是三种食物准备上桌时的呈现方式及名字,邮票右边是各美食原本的模样,下方写有俗名及学名。小型张面值5令吉,下方会有两只在岸边爬行的圆尾鲎,右边一只被翻转过来的鲎可看见它的腹部结构。小型张上方是圆尾鲎栖息的红树林,右上方邮票内的圆尾鲎壳被拿来当成盛凉拌鲎鱼卵的器皿。



凉拌鲎鱼卵 Kerabu Telur Belangkas
圆尾鲎多产与马来半岛半咸淡水三角州地区,学名Carcinosvorpius rotundicauda,与蝎子与蜘蛛是近亲。它的卵可食,把鲎鱼卵取出浸在热水一会儿,去掉水分再放进烤炉烘干,然后把蔬菜及鱼卵放进大碗,用鱼露、糖、柠檬汁适量调拌均匀就可食用。这是北马玻璃士有名的美食。


Makanan Kita

马来西亚是个文化大熔炉,各个民族移民后聚居在此生活,也把各自的饮食文化带来这里,渐渐地发展出独特的马来西亚饮食文化。这里的一日三餐多样化,华巫印三大种族及东马的美食都是我们的日常选择。你可能在路边摊与餐馆找得到,或者是拜访亲朋戚友家时吃到这些美食。2019916日配合马来西亚日,邮政局发行这套题为《我们的美食》(Makanan Kita) 关与食物的邮票共三枚及小型张一枚。三枚邮票若是一字排开就是一桌丰盛的美食盛宴,各个民族美食齐聚于此。邮票细致地描绘了各个美食的特点,让人看了垂涎欲滴,是我国人民早午餐的选择。邮票上方有国名、年份及面值,下方写有各个美食的名称。


60仙邮票里的美食有拉茶、椰子布丁、亚答糖冰淇淋及摩摩喳喳。
80仙邮票里的美食有珍珍粿、班兰椰丝卷、曼煎粿及千层蛋糕。
1令吉邮票里的美食有椰浆饭、砂朥越哥乐面、印度煎饼及生鱼沙律。
5令吉立体切割的小型张是一台古早味绿色刨冰机,底下是一碗装满佐料的八宝冰,上面有玉蜀黍粒、花生粒、大红豆、煎蕊、燕菜及椰糖浆等等。大热天里把它吃下起就是舒服啦!


这是一套相当能引起共鸣的邮票设计,它首开先例把各族不同的食物放在同一张邮票里,打破以往的单枚邮票呈现单个种族美食的惯例,以前只有2010年传统节庆美食的小型张曾这样设计过,可参考本篇前半段资料。

让我们在期待下一套美食邮票吧!


若有任何邮票题材和意见,欢迎电邮至:manpoolum@yahoo.com


*部分资料与图片取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