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3 August 2016

《广西邮集》

广  西

居銮广西会馆于2016813日庆祝成立七十七周年,身为八桂子弟的一份子,特此编辑拙文以兹纪念,献给全马广西八桂子弟,也借此推广集邮兴趣。

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至1965年名为广西僮族自治区),简称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个自治区之一,首府为南宁市。位于中南地区,南濒北部湾,与越南接壤。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中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总数量,通用普通话,地方语言有粤语、桂柳官话、壮语、广西平話、客家话等各种民族语言和方言。

民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主体民族为汉族,汉人口为27百万,占广西人口总数比例61%,其次是壮族15百万,占广西人口总数比例达35%,全区有壮族以及瑶、苗、侗、仫佬、毛南、回、布依、京、水、彝、满、仡佬等13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1794万,占广西人口总数比例38.5%,少数民族总人数居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比重居中国第4位(仅次于西藏、新疆、青海)。

1.汉族
汉族作为一個族群,在先秦時代称作“夏”或是“华夏”,直到汉朝才有了“汉人”一词。“汉人”得名于汉朝,但在汉朝初期,因为秦朝的強大影响力及声威远播,其邻近国家更多的把汉朝人称作“秦人”,如古代的印度、希腊与罗马等国仍称其为CinaThinSinae等等。而“汉人”作为民族的族称应不晚于南朝初期。到唐朝时,由于唐朝对周边的強大影响力,“汉人”也被外国人称为“唐人”。但“唐人”仅作为当時外国对汉族的族称,却並未被汉民族本身所认同,所以唐朝在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交往中仍自称为“汉”。到近代19世纪末以后,由于“民族”一词的含义引入,“汉族”便取代“汉人”成为这一族群的正式名称。

 2. 壮族
壮族,旧称僮族,(“僮”与“壮”同音),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约1800万人(2010年),为古代百越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与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语言文化很相似,并称为僚人。壮语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语、老挝语、傣语、掸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
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被称獠、溪峒蛮、乌浒,宋代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被称为僮人、良人、土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壮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东部,广西毗邻的其他省份均有聚居。广西有壮族人口14百万人,占全省人口的32.40%,占壮族人口的87.77%,为广西第二大民族。
壮族特色织物是壮锦。壮族传统服饰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妇女的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


3. 瑶族
瑶族或徭族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中国的瑶族人口为260万(2000年),62%在广西,其他分布在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及湘西等地。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有分布一些,是越南第9大民族。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瑶族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80年代创制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拼写。


4. 苗族

苗族是一個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中国大陆有苗族940万人(2010年),占总人口的0.70%,为中国第五大民族。中国苗族主要世居地区分布于贵州、湖南、云南、重庆、广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个省区,居于这8省区的苗族达到865万人,占苗族人口的96%
苗族曾有过多种分类方法: 按服饰颜色划分,有黑苗、白苗、青苗、红苗、花苗等;按外貌特征划分,有长角苗、歪梳苗、黑蹄苗、长裙苗、短裙苗等;按苗族不同的自称划分,则有“牡、“蒙”、“阿卯”、“仡雄”、“带叟”等。
苗族人语言的统称为苗语,属于苗瑤语族的苗语支。苗语曾有文字,但已经失传,现時在中国的苗族採用的文字是在1956年中國为三大苗语方言發明的拼音文字,採用了26个基本的拉丁字母作为声母、韵母及声调的标示。
苗族人多数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统极为复杂,每族各有不同。苗族宗教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大量繁杂的宗教仪式、神秘主义、密仪、密轨、传说、太阳历法、咒语、草药,可以说人类早期曾经有过的各种神秘宗教仪式,在苗族的传统风俗里基本都占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这些宗教仪轨只是为敬祖、驱鬼、拜天、婚嫁等淳朴的生活目的服务。
苗族风俗另外一个特点是女性的装扮极其复杂靓丽,首饰繁多,苗族妇女刺绣可与苏绣齐名。

5. 侗族

侗(同“洞”音)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为中国第12大民族。居住区主要在贵州、湖南和广西的交界处,湖北恩施也有部分侗族。侗族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中的干越,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的居民统称为侗族。
广西为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有侗族30万人,占侗族人口的10%,占广西少数民族人口的1.80%,占全省人口的0.69%。侗族人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别崇拜女性祖先“萨母”,许多地方都建有“萨母祠”。有的地方也信汉族的一些神。
侗族的语言是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侗族善音乐,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鼓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
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有特色的是“风雨桥”,是因桥上建有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
鼓楼是侗寨的标志,吸收了汉族建筑的方法,鼓楼集塔、阁、亭于一体。所有鼓楼均采用上等杉木,以木榫木栓穿合,不用铁钉,扣合无隙。楼顶层呈伞状,从楼顶悬挂下来一面牛皮大鼓,称为“寨鼓”。


6. 仫佬族
仫(同“穆”音)佬族在全中国总人口约为21万(2000年),仫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壯族自治区罗城,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州、柳城、都安瑤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池市等县市境内,广西境内约17万人。仫佬族使用仫佬语,大部分人兼通汉语。仫佬族古称“僚人”。
仫佬族信仰多神及佛道两教,受汉、壮等族影响很大。在一般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道教是具有重要影响的,每逢有人生病或自然灾害,都请道教的法师来求神攘鬼。



7. 毛南族
毛南族以农业为主,饲养业及副业为辅,主要种植杂粮、少数地区种植水稻。毛南族聚居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使用毛南语,属侗台语族侗水语支, 毛南人多通壮语和汉语,通用汉语文。
毛南族人擅长竹编工艺,编制的竹帽做为当地男女订情之物,细密的竹帽代表两人的情意绵绵。
毛南族多信仰道教,也有少数信仰佛教。


8. 回族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中国大陆人口数目为1千万人(2010年),人数列中国第三。回族以散居为主,大部分省份有回族聚居区,是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之一。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来源于元代迁入中原本土的中亚穆斯林群体,包括少量波斯人和大量东部伊朗人以及少量其他民族。在盛唐时期的长安、洛阳,西域胡人已经是随处可见,他们大多数是前往唐朝內地做生意的粟特商贾。回回一词源自(Khwari),始出于宋代文献,khwari的意思为光、太阳。
回族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特点:男子一般上穿白色对襟褂,外套黑色对襟坎肩,头戴彩色花纹图案、白色或黑色无檐帽,称“回回帽”或“礼拜帽”。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部分回族人參加伊斯兰教神秘主义的苏菲教团。



9. 布依族
布依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与邻近的桂边壮族在语言上很相似,但民族风俗、生活习惯、民间艺术、起居建筑等等却别具一格,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同“葡”音)有渊源关系。
布依族使用的布依语,实际上相当于壮语北部方言,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北部组。
布依族传统服饰与壮族服装近似,尚青黑,男装对襟,女装右衽。妇女的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裤子黑色宽肥,戴花纹图案的头巾。


10. 京族
京族亦称越族,是越南的主体民族自称,越南北部少数民族传统上称京族为交人(Keo),而这个名称源自历史上的交趾郡,佔越南总人口的86%,是狹义上的越南人。在中國境內,京族被视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江平镇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海岛,俗称“京族三岛”,16世纪初开始陆续从越南北部的涂山等地迁徙而来的,至今约有500年的历史。


11. 水族
水族是中国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南丹、环江及河池等县;人口约为41万人(2010年)。水族是岭南百越中骆越人的一支。
水族人的语言是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现在还在使用。水族人有自己的文字称为“水书”,字方法有象形、会意、谐音和假借,约有1400个,与和纳西族的东巴文一样,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水族人崇尚藏青色和黑色,男子用青布包头,女子身座青布长裤。女子喜欢戴围有茨藜花纹的围兜,衣裤的口边也有花边装饰。



12. 彝族
彝(同“仪”音)族,曾称倮倮(luǒ),主要居住于中国西南地区,少数分布在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地区,总人口约900多万人(2010年)。中国大陆现有彝族870万人(2010年),为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与哈尼族、傈(同“力”音)僳族、拉祜(同“户”音)族等族皆源于古彝族,彝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中国的西南,经过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而成为现今的彝族。中国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和贵州,少数分布于广西,为广西第十二大民族。 
彝族人说彝族语言,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 


13. 满族
满族,全称滿洲族,为中国的第四大族群,仅次于壮族和回族的第三大少数民族,满族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居住在辽宁的人口最多。滿族的先人可追溯到先秦古籍所记载的肃慎,他们发源于今长白山以北、东临大海的黑龙江流域,以精于弓箭制造而闻名。
满族本民族的语言是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南通古斯语族。满族的前身女真人曾经创造过女真文,于金朝时期通行一时。但因金朝后期中原女真人高度汉化,加上元朝时期东北女真的蒙古化,致使女真文在明朝中后期失传。
满族袍服的特点主要是圆领、窄袖、捻襟、带扣袢、衣裳连结,窄袖前端接有一个半月形的袖头,因形状酷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又名箭袖。满族通常还在袍服外面穿着一种长至肚脐的对襟短褂,因为起初是在骑马作战时穿着,所以称作马褂,无袖的称作马夹或坎肩。



14. 仡佬族
仡(同“歌”音)佬族历史悠久,古称“百濮”、“濮”、“僚”、“仡僚”、“葛僚”、“仡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中国仡佬族人口58万人(2000年)。大多数聚集在贵州省,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餘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



风景地理

1. 桂林山水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整个地势为四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广西壮族自治区属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全区内共计参有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石山6类地貌,表现为盆地大小相杂,山系多呈弧形,层层相套,丘陵错综,平地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和溶蚀平原,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呈现喀斯特地貌。
典型的喀斯特地形(karst topography)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


T53桂林山水一套邮票共8枚,1980年8月30日发行,邮票设计者采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用八幅画面表现桂林的自然景色。
8-1为“珠洞剑石”,突出表现溶岩洞天生而成的巧妙。
8-2为“三山远眺”。图中右边是象鼻山,山形酷似一头伸鼻于江中汲水的大象。山顶平展,有明代的普贤塔,远看似宝瓶,故称“宝瓶塔”。在象鼻与象腿之间, 有个穿透的大洞,象一轮明月浮在水面,得名 “水月洞”。江水贯流,可过小艇。左面是穿山月岩,山峰有个通透的大洞,形似明月高挂天空。中间独立的小山,因山顶有宝塔而称宝塔山。
8-3为“九马画山”。是漓江岸边一巨大平直的峭壁,面向江水,上面密布各种颜色的石纹,宛如巨幅壁画,仔细看,壁上似画有姿态各异的骏马,形象逼真,画山有九座山峰,好象九匹高头骏马在嘶风长啸,雄奇美妙。
8-4为“古榕白鹭”。田野中挺立一株大榕树,树旁有古渡。
8-5为“西山夕照”。西山指屏风山,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石色丹黄、山色如黛,山峰拔地而起。在晚霞中的群峰绮丽无比。
8-6为“漓江月夜”。月下的漓江象是披上一层轻纱,分外迷人。
8-7为“瀑水古渡”。画面上古树浓荫,苍岩壁立,渡口临水处有一块天然矶石,江中渡船驶向岸边,有如一幅天然画卷。
8-8为“阳朔景道”。这是游漓江的最后一景。图中右边为碧莲山,在山腰傍山依水有一条登山游览的 “阳朔景道”,用红绿相间槟榔石铺成。山麓建有鉴山楼和迎江阁。


中国于2004年10月1日发行“祖国边陲风光”邮票共12枚,志号2004-24,其中第7枚是【桂南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广、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素以岩石突露,奇峰林立,流水清澈,洞美石奇而著称于世。桂西南的大新县等地,是由高原喀斯特区向平原喀斯特过渡的地区。这里的土湖天坑直径约100米,深度达1万多米,洞内石笋、石芽、石乳、石花、钟乳石等应有尽有。邮票画面便展示了位于中越边境地区的这一景观。


2. 江河水系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河流众多,总长约3.4万公里,主要有南盘江、西江、红水河、左江、右江、柳江、黔江、郁江、浔江、桂江、南流江、钦江、北仑河、漓江等。
漓江,全长437公里,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漓江或作灕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发源于桂林市资源县猫儿山,向南流经桂林、阳朔等县市,到平乐三江口与荔浦河、恭城河汇合后称桂江,继续南流在梧州与西江汇合。漓江水质清澈,两岸风光秀丽,以桂林至阳朔段为佳,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漓江和湘江有秦代开凿的灵渠沟通。
漓江桂林的山、水、洞被称为三绝,在地貌学上被称为岩溶峰林。形成了大面积的桂林-阳朔岩溶峰林地貌。漓江地区以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为主,漓江山水景观是岩溶地貌类型中发育非常充分的一种。自然界中的水(主要是雨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再与土壤中因生物作用产生的碳酸一起,与可溶性岩石(大多数情况下,均是由碳酸盐类组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发生反应。碳酸钙盐类岩中的钙离子被碳酸转移出来,并被地下水带走,看似坚硬的岩石就这样被水一点点溶蚀,形成峰林、孤峰和岩洞,构成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
2006年2月25日中国国家邮政局发行《漓江》特种邮票,全套4枚,图案分别为“杨堤”、“浪石”、“黄布”和“兴坪”,志号为2006—4,面值均为80分。邮票设计以中国山水画写意为主,兼顾写实技法,重点体现漓江生动而丰富的气韵。邮票设计者没有在具象上过多着笔,而是分江段刻画其意象,其间的水和云成为刻画的重点,使整套4枚邮票气韵自然贯通,而画中的船只与江岸倒影则点到为止,让人仔细欣赏体味到水在平静状态下的流动,同时感受到漓江的朦胧美,4枚邮票画面辅以淡淡的绿色,清新而淡雅。



3. 山形地貌
龙脊梯田地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距县城22公里,距桂林市80公里,从广义说叫做龙胜梯田,从狭义上称为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及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通常意义上的龙脊梯田是指龙脊平安壮族梯田,也是开发较早的梯田。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一直升到约海拔600米以上,到梯田时海拔达到880米。
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到清初,约650年。梯田如链似带,把一座座山峰环绕成一只只巨大的螺蛳,有的像巨扇一样半摺半开,斜叠成一个个狭长的扇;有的则像天镜被分割,然后有层次地镶嵌成多种图形的碎块,在这个广阔的方围内,蜿蜒在跌宕有致的梯田里。
梯田处处有,可是像龙脊梯田这样大规模的集中实属罕见。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垂直高度达五六里,横向伸延五六里,那起伏的和高耸入云的山,蜿蜓的如同一级级登上蓝天的天梯,像天与地之间一幅幅巨大的抽象画。
中国邮政于2013年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当天正式发行《美丽中国(第一组)》普通邮票志号“普32”,全套六枚,第5枚为龙胜梯田。


4. 古镇风情
黄姚镇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昭平县下辖的一个乡镇,位于广西桂林的漓江下游,距桂林约一百多公里。她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97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由于镇上以黄、姚两姓居多,故名“黄姚”。明末清初时黄姚镇已是广东、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的商业重镇,古镇内有300多间明清宅院,青砖黛瓦,飞檐画栋,岭南风格极其浓郁。古街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延伸出八条弯弯曲曲的街巷,宛如一大迷宫,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象一条起舞的青龙。
黄姚素有“梦境家园”之称,镇内有“六多”,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庙祠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亭,有亭必有联,有联必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
古镇居民600多户,八条街道,房屋多数保持明清风格,由于黄姚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四面皆山,易守难攻,而且交通不便,所以村镇处于半封闭状态,使得古老的民居、众多的文物得以保存。抗日时期,这里被定为敌后根据地,大批爱国人士从桂林到黄姚,这些文物、故居至今仍被完好保存着,如韩愈、刘宗标墨迹,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钱兴烈士塑像、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文化名人寓所,以及许多诗联碑刻。
中国邮政于2016年5月19日发行《中国古镇(二)》特种邮票1套6枚,志号2016-12,其中第6枚为广西昭平黄姚镇。


建筑

1. 民居
壮族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干栏”形式,其楼房全系木质结构,一般先起底层,上立屋架,两头搭以偏厦,顶上盖瓦或杉皮,有三间五间不等。楼上住人,底层关养牲畜、家禽,置农具,设舂碓、磨坊等。
广西民居建筑主要是木、竹结构,漓江沿岸主要以竹为建筑材料,有类似傣族竹楼的竹房。房屋下部有一高度不大的底层,房前一般设有小走廊,类似城市建筑中的阳台。在壮乡,房屋往往依水而建。
“干栏”式建筑主要应为防潮湿而建,长脊短檐式的屋顶以及高出地面的底架,都是为适应多雨地区的需要,各地发现的干栏式陶屋、陶囷以及栅居式陶屋,均代表了防潮湿的建筑形制,特别是仓廪建筑采用这种形制的用意更为明显。直到今天东南亚一带还较盛行栅居,以适应潮湿多雨的需要。


2. 水利工程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俗称为陡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开凿于秦代,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
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为运送征服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便命开凿河渠以沟通湘灕二水。运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但也俗称为陡河。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历史上各朝代都对灵渠进行过修葺,有记载且规模较大的便有23次。1936年随着粤汉铁路、湘桂铁路、湘桂公路的建成通车,灵渠航运逐渐停止。1958年,三里陡水利闸坝建设后,灵渠断航。此后渠道也因年久失修而淤塞,两侧堤岸多处崩塌。其后进行了大规模整修,恢复了传统风貌,但目前只以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
灵渠全长36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泄水天平、南渠、北渠、秦堤和陡门等子工程组成。铧嘴是灵渠最主要的分水设施,位于兴安县城东南2.5公里的湘江之中。建造时以长石叠砌四周,中间用砂卵石回填而成,高约6米,宽23米,长90米,前锐后钝,状似犁铧。铧嘴将湘江水分为两股,其中七分水顺大天平回流到湘江,三分水经小天平和南渠注入漓江,即所谓的“湘七漓三”。

1998年12月1日发行志号1998-27“灵渠”邮票共三枚,由上、左至右为铧嘴及天平、秦堤、和陡门。


3. 民族特色建筑

鼓楼与风雨桥
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地区。鼓楼多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飞阁垂檐层层而上似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
鼓楼通体全是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朽不斜。这充分表现了侗族人民中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拨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
建造鼓楼的主要材料是经过族中长辈年高具有威望的老人选定,木材优良、粗大,高度均匀,树龄古老,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鼓楼一词含义,是侗寨古时放鼓之楼。因此,有鼓则有楼,有楼则置鼓,后来人民习惯,俗称鼓楼。鼓以桦树作身,名为“桦鼓”,安放于鼓楼高层。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
1997年6月2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志号1997-8《侗族建筑》特种邮票,以一套两组双连票共4枚的形式发行。


风雨桥是侗族独有的桥,别称花桥、福桥,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广西等地。由桥、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筑成,桥面铺板,两旁设有栏杆、长凳,桥顶盖瓦,形成长廊式走道。长廊两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种历史人物,或绘制神话故事彩画。塔与亭建在石桥墩上,有三至五层,簷角飞翘,塔顶有宝葫芦等装饰。因为行人来往能躲避风雨,故名风雨桥。



真武阁
真武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江南四大名楼。真武阁地处在容县城东绣江北岸,由地台和楼阁组成。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楼阁本身高13米,加上地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
经略台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诗人元结到容县都督府任容管经略使,在容州城东筑经略台,用以操练兵士,游观风光。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庙,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真武阁庙增建成三层楼阁,这就是现在的真武阁。
真武阁三层三檐,呈方塔形,全阁用3000条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巧妙地串联吻合,曾经受多次地震和狂风的袭击依然安然无恙,被兴誉为“天南杰构”。
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像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上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
真武阁有三大特色:一是地基既没有坚硬的石头,也没有牢固的钢筋水泥,而全是在砖墙内填上夯实的河砂,经略台、真武阁建在砂堆上,历千年而不倒;二是全楼阁不用一颗钉子,全部是木隼结构,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数百年里却稳如泰山;三是二楼中有四根大柱子承受上层楼板、梁、柱和屋瓦的千钧重量,柱脚却悬空不落地。

发行于1996年7月9日的真武阁邮票共两枚,志号1996-15。



民俗文化

1. 民间传说--刘三姐
传说古代宜山县下涧河边的壮族山村,有一个聪明伶俐、年轻美丽的农家姑娘,因她排行第三,所以就叫三姐。她自幼失去父母,与二哥相依为命,打柴种田过日子。刘三姐从小爱唱山歌,心灵手巧,插秧、打柴、编竹器、织壮锦,活路样样会,勤劳艺又精,口唱山歌手不停。刘三姐的歌才出众,歌声动人,远近闻名。每到中秋佳节,青年男女都聚集在河边草坪上,抛绣球,对山歌,没有哪一个唱得过她。刘三姐才貌双全,方圆百里的后生纷纷慕名而来,一心要向她求婚。她落落大方地以歌相对,表明要依歌择配。她开口唱道: 
三月瓜花朵朵开,
三妹讲歌不讲财。
谁能唱歌胜过我,
不用花轿走路来。 
到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酬唱的歌声四时不断,就是没有一个能对倒刘三姐,只好怀着敬佩的心情,恋恋不舍地告辞而归。 其实,刘三姐的心里,早已悄悄地爱上了同村的李小牛。他们从小就一块儿放牛、打柴,在一起唱山歌,小牛也是一名出色的歌手哩。在共同的劳动和歌唱中,他们建立了真挚深厚的感情。
这件事被当地有权势的财主莫怀仁知道了,硬说刘三姐和李小牛私下定情,有失礼教,伤风败俗,要拿他们治罪。一天,三姐和小牛到河边的高山上砍柴,狠毒的莫怀仁指使家丁窜到山上,乘人不备,把他们两人推下河去。小牛当场被淹死了,刘三姐被藤蔓托挂在岸崖上。财主家丁砍断藤条,三姐掉进湍急的河水平。恰巧,有一根木头飘来,三姐急忙抓住木头,顺水飘流到了柳州。一位老渔翁发现了,把她救上岸来。老渔翁很同情刘三姐的遭遇,毅然把她收为义女。 
刘三姐来到柳州不久,她能歌善唱的名声又很快传扬开了。财主莫怀仁闻讯后,暴跳如雷,坐立不安,恶狠狠地说:“刘三姐呀刘三姐,我没有把你杀死,也一定要让你名声扫地!”于是,莫怀仁用重金礼聘外地三个秀才,装了满满的一船歌书,专程到柳州和刘三组赛歌,一心要唱倒刘三姐。 
那天,刘三姐正在河边洗衣服。三个秀才乘船靠岸;就忙着打听刘三姐在哪里,说是奉莫怀仁之命,要找她对歌,非唱赢她不可。 刘三姐见他们趾高气扬,又有满船歌书,来头不小,便随口唱道: 
江边洗衣刘三妹,你要对歌快唱开。  
自古山歌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  
被刘三姐一唱,秀才们象是吃了当头棒喝,相对默然,无词以对。当刘三姐问明他们三人的尊姓是陶、李、罗之后,接着又唱道: 
姓陶不见桃花发,
姓李不见李花开,
姓罗不见锣鼓响,
三位先生哪里来? 
三个秀才被刘三姐这一反问,不能继续装聋作哑,赶快翻出歌书,勉强凑几句对答。然而,不到几个回合,就被刘三姐犀利的山歌压倒了。刘三姐见他们这副狼狈相,又气又恼,用歌声讽刺:
风打桃树桃花谢,
雨打李树李花落,
棒打烂锣锣更破,
花谢锣破怎唱歌? 

刘三姐唱得三个秀才瞠目结舌,只好上船逃走。从此,刘三姐的声誉更高了,来向她学歌、请她去传歌的人更多了。 莫怀仁得知秀才们败阵,一计未成又生一计,他派遣两个打手,乘夜深人静将刘三姐捆绑起来,放入猪笼,丢下河去。等到乡亲们闻讯赶到,把刘三姐打捞起来,已经救不活了。
那天正是中秋节,大家用传统的葬礼,把刘三姐遗体洗净,打扮得像生前那样漂亮,埋在柳江河边,坟前供祭着两条大鲤鱼,大家含悲唱歌悼念。忽然间,坟墓裂开,只见复活了的刘三姐闪跳出来,骑在一条鲤鱼背上,跃然而起,飞升上天去了。另一条鲤鱼来不及起飞,就化成了屹立江边的鱼峰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三姐,每当中秋之夜,四乡歌手都云集在鱼峰山下举行一年一度的山歌盛会。这样代代相传,八月十五便成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歌节。

中国邮政于2012年8月23日发行“刘三姐”邮票共4枚,志号2012-20。


2. 传统体育
板鞋运动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民间,关于板鞋的传说还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故事: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广西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曾经以板鞋作为“秘密武器”,训练士兵之间的团结性以及协作能力。她让三名士兵同穿上一副长板鞋一起跑步,长期如此训练,士兵的战斗素养大大提高,斗志激昂,基情高涨,所向披靡,从而在战场上大爆倭寇菊花,为壮乡人民立了大功。后来,南丹县那地州壮族人民模仿瓦氏夫人练兵方法,开展三人板鞋竞技活动自娱自乐,相袭成俗,流传至今。2005年,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将“板鞋竞速”项目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主要还是三个人要齐心协力,身体合三为一融为一体才可能获得胜利。
板鞋竞速在标准的田径场地上进行,场地线宽为5厘米,跑道分道宽2.44至2.50米。比赛板鞋以长度为100厘米、宽度为9厘米、厚度为3厘米的木料制成(以三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5厘米护足面皮,分别固定在板鞋规定的距离上,护皮以紧酵面为宜。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末端15厘米。

中国邮政于2011年9月10日发行这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二)》特种邮票,全套邮票4枚,其中第一枚为“板鞋竞速(壮族)”,志号2011-22。


3. 民族舞蹈
壮族舞蹈主要源于对狩猎的模仿,捞虾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
表演的动作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
1962年10月15日发行特49中国民间舞蹈第一组,第三枚为壮族捞虾舞邮票。

芦笙舞,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芦笙是苗族古老的吹奏乐器,苗家人吹奏芦笙,必定要以舞蹈配合。芦笙舞由十几甚至几十人盛装打扮的芦笙手围称圆圈,边吹边跳,又称“踩堂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流传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少数等民族聚居区。芦笙舞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苗族人民珍贵的艺术财富。笙舞以"探路步"为基本舞步。"探路步"舞者左脚提起往左侧空划小半圆落地,右脚左靠,身体同时往左侧横移,微右斜腰,右脚又做对称动作。这种前行中又有向左右两侧横移的动律,和花苗其它舞蹈如"笛子调"、"竹竿舞"等一样,有着自己浓烈的民族特色。
1963年6月15日发行特53中国民间舞蹈第二组,第五枚为苗族芦笙舞邮票。

瑶族长鼓舞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等省瑶族聚居地区,多在瑶族传统节日、庆祝丰收、乔迁或是婚礼喜庆的日子表演。瑶族长鼓舞的历史悠久,在瑶族传统的祭盘王仪典中和在一些驱鬼逐邪、治病占卜的巫术活动中常跳此舞。现在瑶族长鼓舞已经成为群众性文娱活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长鼓的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动作主要有模拟动物、祭祀等。舞姿刚健,风格淳朴。有的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上手舞长鼓,边打边跳。一般以唢呐、锣鼓伴奏,有时也唱"盘王歌"来助兴。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它有72套表演程式,而每一套又分“起堂”、“移堂”等若干动物细节。其动作特征是粗犷、勇猛、奔放、刚强、雄劲、彪悍、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挫或旋转、翻扑、大蹦、仰腾等动态,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1963年6月30日发行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第三枚为瑶族长鼓舞邮票。


4. 知名人物
石涛(1642年-1707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长,别号很多,如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朱亨嘉的长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圖稱監國失敗被唐王處死,若極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改名石涛。石涛一生浪迹天涯,云游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黄山住了10年左右,结交画家,后来到了江宁(南京)。晚年棄僧還俗,成為職業畫家。清圣祖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两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扬州两次接驾,献诗画,自称“臣僧”。后又北上京师,结交达官贵人,为他们作画。但终不得仕进,返回南京。最后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并总结与整理他多年来绘画实践的经验与理论,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丰富多采。
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所画的山水、兰竹、花果、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2009年3月22日发行《石涛作品选》特种邮票1套6枚,志号2009-6,依次为巢湖图、听泉图、对菊图、梅竹图、人马图、墨荷图,除了巢湖图面值为80分,其余的都是1.20元。


政治经济

1. 政治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为纪念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中国邮电部于1978年12月11日发行一套志号J33纪念邮票三枚。 

3-1为“欢庆”。主图是身着各种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手持彩带、腰带、向日葵和自己民族的乐器,集中在政府楼前的广场上,载歌载舞,欢庆民族解放的节日。身后还有富有民族特色的竹楼和当地特有植物,空中燃放着烟花。 
3-2为“工业”。画面是楼房和厂房的远景,表明解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业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他们不但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同时一些大型重工业也在不断地发展。 
3-3为“农业”。这是一幅以绿色为基调的桂林山水图,但仔细观察,在秀美的山水边,建立起了大型输电线路,同时也有气象观测站。田野是一望无际的绿色,农民们正在辛勤地耕作。河道宽阔,岸边停泊着几条船,表明这里的河运也已打开。这套邮票以生活的画面向我们展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工农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然后中国国家邮政局定于2008年10月18日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
《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纪念邮票邮票志号为:2008-26。第一枚图案为欢歌,面值80分;第二枚图案为合作,面值1.20元;第三枚图案为发展,面值1.20元。
根据邮票图案,第一枚中展现的广西民众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其中广西特色的铜鼓和绣球在邮票中得以展示。第二枚邮票图案主要是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址)和广西人民会堂。第三枚图案展现了广西北部湾沿海繁忙的码头。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2008年12月11日是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广西各族人民能歌善舞,素有“歌海”之称,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广西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和枢纽,2008年初,中国中央政府批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本套邮票正是与此相对应,图案分别取名“欢歌”、“合作”、“发展”。

而2018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一甲子60周年,为此中国邮政特地发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3枚,以资纪念。三枚邮票各自表达了广西人民对自治区的愿景,分别是和谐家园、开放门户和生态福地,每枚面值1.20元人民币。

 

 

第一枚《和谐家园》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主楼为前景,右边有12个广西少数民族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后方为花山岩画、风雨桥和龙脊梯田,远处可看见壮族干栏式建筑和起伏的山峦。第二枚《开放门户》右边有著名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港口的船舶及塔吊,中间为高速前进的高铁列车和通往越南凉山的友谊关口岸,背景为南宁东盟商务区建筑群。第三枚《生态福地》前方为著名景点桂林象鼻山,中间为流经巴马长寿乡的命河,后方为层峦起伏的桂林山水风貌。


2. 经济
中国—东盟博览会(英语:China-ASEAN Exposition,简称:China-ASEAN Expo,缩写:CAEXPO)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提出,由中国商务部、东南亚国家联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际性经贸交流会议,从2004年开始,每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一次。至2014年为止,博览会已举办了11次。
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是一个11片花瓣的朱槿花图案。11片花瓣分别代表中国和东盟10国。蓝色的主色调体现中国与东盟10国大多具有沿海优势。会徽设计灵感来自“10+1”概念。会徽的主题是“凝聚、绽放、繁荣”。


中国邮政于8月15日增加发行2013-18 《中国—东盟博览会》特种邮票1套1枚。邮票主图为漓江画派著名画家郑军里、柒万里、陈再乾的画作《繁花似锦》,展现了中国和东盟11国的花卉:文莱“辛波嘎加” (牡丹五桠果)、柬埔寨隆都花、印度尼西亚白花蝴蝶兰、老挝占巴花(鸡蛋花)、马来西亚国朱槿花(大红花)、中国牡丹、缅甸龙船花、菲律宾“桑巴吉塔”(双瓣茉莉)、新加坡国花“卓锦万代兰”、泰国金链花、越南莲花。 背景是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徽、南宁埌东一带城市建设(地王大厦、电信大楼等)。邮票设计以中国、东盟11个国家的名花为主图,配以东盟博览会的会徽、永久举办地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元素,运用写意手法充分表现中国—东盟博览会友谊、合作、繁荣、发展的主题,象征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前景繁花似锦。

2016年第33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在广西南宁举办,中国邮政局发行纪念邮票1套2枚,以状锦及绣球为设计图案。
靖西壮族织锦技艺属于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状锦以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图案色彩斑斓,制造程序严谨,是壮族人民热情与开朗的体现,也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此枚《壮锦》邮票主图为蟒龙纹壮锦,具有浓郁的壮族特色和吉祥的文化寓意。
绣球被视为壮族人民的定情物,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为主,其图形精美。此枚邮票上的绣球采用堆绣这种古老而复杂的壮族刺绣工艺制成,图案呈现立体生动的浮雕效果。


希望能借此抛砖引玉,激发其他籍贯人士发表各自籍贯的主题邮票,让所有籍贯对彼此可以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本篇资料取自互联网。

如有任何邮票题材或意见,欢迎电邮至:manpoolum@yahoo.com

最后更新于28/8/2020


Wednesday 27 July 2016

民间故事--文化瑰宝—印尼2000版

Tapak Tuan

在印尼亚齐南部一个海湾住着雌雄两只巨龙,它们从海里救起了一个女孩,把她收养并抚养长大,女孩长得亭亭玉立,巨龙养父母给她取了名叫Putri Naga。在海湾附近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老人叫Tuan Tapa,他经常在山洞里打坐修行。

一天,Putri Naga在海边嬉戏,突然有一只小船从海洋远处向岸边靠拢,船上有几个人下船后往Putri Naga的的方向走来。原来是Putri Naga的亲生父亲千里迢迢而来,历经千辛万苦地找到了Putri Naga的所在地,他要把Putri Naga给接回家乡去。Putri Naga虽然不舍巨龙养父母但最后还是答应了。于是她就跟随亲生父亲上了船启程回乡。

两只巨龙听闻Putri Naga要离它们而去的消息很愤怒,它们怪罪Putri Naga的亲生父亲拐带Putri Naga,于是两只巨龙赶紧腾云驾雾朝Putri Naga追去。两只巨龙在海面上终于发现Putri Naga的踪影,它们挡在小船前面阻止Putri Naga和父亲继续前进。两只巨龙在海面掀起惊涛骇浪要把小船给掀翻,Putri Naga的父亲和船员都怕得惊慌失措,苦苦哀求巨龙放过他们。

船员们的哀求声传到了在岸边山洞里打坐的Tuan Tapa耳里,于是他飞奔到海面上去拯救Putri Naga、父亲和船员们。Tuan Tapa劝阻巨龙继续伤害Putri Naga的父亲和船员们,可是巨龙不听劝告,于是Tuan Tapa就和两只巨龙在海面上打斗了起来。

经过一番恶斗,雄龙的身体被Tuan Tapa用拐杖给打的粉身碎骨,身体的碎片变成黑色石头,流出来的血变成红色石头,纷纷散落在海湾附近的岸边。Putri Naga这才得以安全地跟随亲生父亲回到家乡去。而在岸边至今还留着当时Tuan Tapa冲出海面时留下的脚印,所以当地被取名“Tapaktuan”。


Batu Ballah

从前,在一个农村里住着一个寡妇Mak Risah和她的两个子女,大女儿叫Long Ijun,小儿子叫Su Pisok。他们家里过着很贫穷的日子,每天都得为三餐而烦恼,生活的重担就落在Mak Risah身上。

一天,Mak Risah想吃鱼卵,于是一大清早就跑到海边去捞鱼卵,直到中午时分才捕捞到够他们一家三个人吃的份量,然后她就把捞到的鱼卵带回家去。到了家里,Mak Risah把鱼卵给烫熟了才发现接下来要使用的香料及柴火都用完了。于是Mak Risah 吩咐女儿Long Ijun待在家里看顾弟弟Su Pisok,待会等鱼卵凉了把它从锅里拿出来,等她从市集买到香料及柴火煮好才一起吃。交代完毕Mak Risah就出去市集了。

才没一会儿弟弟Su Pisok就肚子饿得呱呱大闹,哭个不停。姐姐Long Ijun没法子只好从锅里拿出一点鱼卵给弟弟吃好止住他一直哭泣。可弟弟吃了还想再吃,一直央求着姐姐,Long Ijun一方面也饿得饥肠辘辘,一方面也挡不住鱼卵香气四溢的诱惑,所以也陪着弟弟一起吃起鱼卵来。一颗接着一颗,他们姐弟俩不知不觉地把整锅鱼卵一颗不剩地吃完了。

正巧这时妈妈Mak Risah从市集赶回来,却发现锅里的鱼卵全被两子女吃完了,又饿又累的Mak Risah一时被气得天旋地转,对子女责问为什么把鱼卵给全吃完了?Long Ijun只好一五一十地把经过告诉妈妈。Mak Risah听了很伤心,为什么子女不为她着想?于是Mak Risah就开始哭泣,Long Ijun和Su Pisok这时感觉很后悔,一直恳求母亲的原谅。Mak Risah越想越气,于是抛下两子女跑到屋外,漫无目的地往森林里跑去,Long Ijun和Su Pisok接着也跟着母亲Mak Risah跑了出来。

Mak Risah不停地跑直到停在一块破裂成两半的大石头前,她喃喃细语地对大石头说:裂石啊裂石,吞噬我吧,吞噬我的脚!“噗”的一声,Mak Risah的双脚被大石包围了。Mak Risah接着念:裂石啊裂石,吞噬我吧,吞噬我的腰!又“噗”的一声,Mak Risah的腰被大石包围了。这时,Long Ijun和Su Pisok已经跑到母亲的面前,再次恳求母亲的原谅,可是Mak Risah已经念到:裂石啊裂石,吞噬我吧,吞噬我的头!最后“噗”的一声,Mak Risah已完完全全地被大石吞噬了。Long Ijun和Su Pisok后悔莫及,他们再也看不见他们的母亲了。


Sawerigading

从前,有个国王和王后生了一对龙凤胎,他们长得很讨人喜爱,可是宫里的智者预言告诫国王王后必须把王子Sawerigading和公主We Tenriabeng分开抚养长大,并且不能让他们俩相遇,因为他俩若相遇会爱上彼此,会为宫里带来灾难。

无奈之下国王于是把公主安置在宫里的最高楼,除了仆人谁也不能接近公主,宫里谁也不敢把这秘密透露给王子。王子Sawerigading慢慢长大后周游列国,无意间从别人口中得知他有一个孪生妹妹,于是回到宫里后在王宫里搜了一遍,真的让他找着了他的妹妹公主We Tenriabeng。王子Sawerigading看见了妹妹公主We Tenriabeng果然一见钟情,央求妹妹嫁给他。公主We Tenriabeng知道他们俩的身世,并清楚若他们兄妹俩结婚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所以很坚决地拒绝了。

国王王后知道Sawerigading找到妹妹We Tenriabeng后很是担心,一直劝阻Sawerigading打消要跟妹妹结婚的念头。在父母和妹妹的多番劝阻下,Sawerigading才打消这个念头,可是他却显得意志沉沉。于是公主We Tenriabeng告知哥哥Sawerigading在不远的邻国有一位公主名叫I We Cudai,样子长得国色天香,性格温柔贤淑,是一位嫁娶的好对象。

Sawerigading闻知后决定离开故乡到邻国去迎娶公主I We Cudai,并发誓永远再也不会回来伤心地,于是他开始准备踏上去邻国的路途。为了渡海到达邻国,Sawerigading必须制造一艘很坚固的大船,于是他找到了一棵最大的树,拿起斧头就往树干使力地砍。奇怪的是,每当眼看就快要把大树砍断时,大树被砍掉的缺口就会马上合起来,就好像没被砍过一样,完整无缺。

就这样过了三天三夜,Sawerigading始终无法把大树砍下来,他开始灰心了。We Tenriabeng知道后,就在第四天跑到Sawerigading附近,口中喃喃细语地念着,才没一会儿大树就被Sawerigading给砍到了。Sawerigading马上开始制造好一艘大船,载了准备提亲的礼物,然后就往邻国航行去了。

经历了一番长途跋涉,Sawerigading终于到达了邻国,并迎娶了邻国公主I We Cudai。Sawerigading与邻国公主I We Cudai结婚后过得很幸福,并生下个小王子。

一年后,I We Cudai想回到夫家去见见Sawerigading的父母,原本Sawerigading不答应,因为他发过誓再也不回去家乡,可是拗不过公主I We Cudai的苦苦哀求,只好答应了。他们准备一番后就往Sawerigading的家乡航行驶去,虽然途中遇到大风大浪,最后他们还是安全抵达了家乡。

Sawerigading和I We Cudai在家乡住了没多久,Sawerigading就急着催I We Cudai回到娘家,他们的大船在回程半途中再次遇到狂风暴雨,这次他们没那么幸运了,大船被海浪劈成两半然后沉没了。断成两截的大船最后变成了两座大山,Sawerigading和I We Cudai被当地人供奉为当地的守护神。


7 Putri Kahyangan

从前,有个少年名叫Jafar Sadek, 他独自住在深山里的一间草屋。一天,Jafar Sadek想到湖边洗澡,当他到达湖边时发现有七个仙女也在湖里洗澡。Jafar Sadek偷偷地把其中一位仙女的羽衣给藏起来,当仙女们要穿上羽衣飞回天上时,排行最小的七仙女Nur Sifa才发现她的羽衣不见了。其他仙女姐姐无奈之下只好把七仙女给留下了。

这时,Jafar Sadek从树丛里走了出来,向七仙女伸出援手,表示愿意收留七仙女,七仙女觉得无依无靠只好答应了,不久之后他们也就成亲了。成亲后Jafar Sadek与七仙女过着平淡的日子,并生下了三个孩子,可是七仙女心里还是挂念着天上的日子。

一天,七仙女Nur Sifa在为幼子冲凉时,无意中从水盆中的倒影发现了她的羽衣就被挂藏在屋子的横梁上,七仙女二话不说拿到了羽衣就马上披上,然后头也不回地就飞回天上去了。Jafar Sadek过后从外面回来才发现老婆七仙女和她的羽衣不见了,他才知道七仙女早已离他和孩子们不顾而去了。

Jafar Sadek很伤心地哭了,他的哭声感动了一只双头鹰,双头鹰表示愿意帮助Jafar Sadek,于是Jafar Sadek就爬到双头鹰背后,然后双头鹰拍拍翅膀就把Jafar Sadek给送到了天上。到了天上Jafar Sadek径直跑到天神面前央求天神让七仙女Nur Sifa回到他身边。

天神召来七个仙女,她们的模样与动作一模一样,分毫无差,天神要Jafar Sadek从七个仙女里选出真正的七仙女Nur Sifa,成功的话天神就答应让Jafar Sadek把七仙女带回去人间。这时的Jafar Sadek毫无头绪,束手无策,他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七仙女。

突然间一只苍蝇飞到Jafar Sadek的耳边轻声说出它可以帮忙指示出七仙女,可是苍蝇要求一些回报。Jafar Sadek答应说可以,以后世界上所有的臭味都属于你苍蝇了。

于是苍蝇飞到其中一位仙女的头顶,然后Jafar Sadek指着那位仙女说这就是真正的七仙女Nur Sifa。天神看见Jafar Sadek无误地认出七仙女Nur Sifa,就答应让他们在一起,并在天上住了下来,还生了第四位孩子叫Mashur Malamo。

一年后,Jafar Sadek和七仙女Nur Sifa决定要回到地面生活,天神答应了。可是每当他们带着Mashur Malamo要飞回地面时,Mashur Malamo就一直哭个不停,无论Jafar Sadek和七仙女Nur Sifa怎么哄都没办法让Mashur Malamo停止哭泣。

这时,天神看见Mashur Malamo望着他头顶上的头饰,心想他是不是喜欢头顶上这顶头饰。于是天神把头饰脱下然后戴在Mashur Malamo头上,Mashur Malamo果然不哭了。Jafar Sadek和七仙女Nur Sifa这才得以从天上飞回到地面上。Mashur Malamo长大后成为当地的首领,而天神给他的头饰就成为他的王冠。


**本篇资料取自互联网。


若有任何邮票题材和意见,欢迎电邮至:manpoolum@yahoo.com

Wednesday 13 July 2016

民间故事--文化瑰宝—印尼1999版

Danau Toba

从前,在一个农村里住着一个勤俭农夫,生活过得很清苦,但他过得很知足。虽然已到了适婚的年纪,但他却依然选择单身过活。

一天,农夫到河边钓鱼,他心里直念着希望能钓到一条大鱼,今晚的晚餐就有着落了。农夫才刚把鱼饵放进水里,不一会儿就有鱼儿上钩了,农夫赶紧把鱼竿抽起,看见有一条金黄色的大鱼被钓起,开心得不得了。农夫把鱼竿收起拿起鱼笼就赶回家去了。

到了家里,农夫正准备把大鱼给杀了做晚餐,突然间桌上的鱼儿不见了,只见在屋子的一角落站着一位貌美的女子。农夫被眼前的一景吓了一跳,那女子连忙对农夫说:“别害怕,我是一位公主,我不会害你,我只是被下了咒语,幸亏有你救了我,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愿意嫁给你”。可是条件是农夫永远不能和任何人提起公主有关鱼的身世。

农夫听了喜出望外,难得老天让他遇见这么美丽的姑娘,他点了点头就答应了。从此农夫与公主就在村子过着悠哉闲哉,无忧无虑的日子,没多久他们还生了一个儿子名叫Putera。Putera在父母的身边慢慢长大,虽然有点调皮,但还是得到父母无限的疼爱。唯一让父母担心和不解的是儿子Putera似乎永远都吃不饱,每天都向父母讨食物吃,农夫与公主唯有尽量满足他们的宝贝儿子。

一天中午,公主吩咐儿子Putera把煮好的午餐给在田里耕作的农夫送过去,公主还特地叮咛Putera千万别在路上把食物给吃光了。Putera答应了母亲然后领着食物篮就往田里的方向走去了。走着走着,食物篮里食物的香味不断地往Putera的鼻子扑去,Putera实在忍不住了于是把食物一样一样地从篮子里掏出来给吃进肚里。

当Putera到达父亲的农田把食物篮递给农夫时才发现食物都已经被吃光了!又饿又渴的农夫当面质问儿子Putera为什么篮子里是空的,Putera只得老实地说食物都被他在路上吃光了。饿昏了头的农夫大声地对儿子Putera骂道:“你这鱼精的孽种,真不知羞耻!”

儿子Putera听了后啕嚎大哭地奔回家去,跑到母亲的面前诉苦。当公主听到儿子说农夫提起公主是鱼精的身世,这时公主突然间化身变回一条金黄色的大鱼,脚踩着的地面一时间裂开冒出大量的河水,很快地就把村庄给淹没成一个大湖,大鱼循着河水一下子就游开了。农夫与儿子Putera变成了湖里的一座岛,被后人称作Pulau Samosir,而那座湖就叫做Danau Toba,即是出名的多巴湖。


Banjarmasin

很久以前,在一个叫Nagara Daha的王国发生了战乱,国王Maharaja Sukarama被乱党Mangkabumi杀死并夺走Samudra王子的王位。尔后Mangkabumi被Samudra王子的叔叔Tumenggong所平定,但王位却被叔叔Tumenggong霸占了。Samudra王子怕被叔叔对付所以逃走到国外。

Samudra王子被一位忠臣接济到一个叫Banjar的渔村,隐名埋姓地在村子里生活。渐渐地Banjar由一个村庄慢慢发展成一个海港城市被称作Banjar Masih。Banjar Masih的统领Patih Masih非常不满Tumenggong统治Nagara Daha王国,而Samudra王子应该才是真正的国王,而Patih Masih也知道了Samudra王子就住在他的领地内。于是Patih Masih召集了领地四周其他的统领开会讨论,最后他们五人一致同意推举Samudra王子在Banjar正式继承Nagara Daha的王位。

Tumenggong 听到消息决定先发制人,派遣军队主动攻击Banjar Masih,想让Samudra王子措手不及, 刚开始Samudra王子的确被打得节节败退,可是后来他得到Demak国王的帮助,反而把Tumenggong给暂时击退。双方的战斗一直僵持不下,双方兵士死亡惨重。Nagara Dipa统治者Arya Tarenggana看到这惨况于心不忍,于是建议双方以二人决斗方式决定输赢。Tumenggong和Samudra王子都答应了。


双方决定在一艘船上进行决斗,两人各自都带了马来短剑在身,双方士兵都在岸边呐喊助阵。这时,Samudra王子看着Tumenggong却不忍出手,心里想着站在他面前的是他的叔叔,于是Samudra王子闭上眼睛张开双手默默等待Tumenggong的下一步行动。Tumenggong看见这一幕,由原本的愤怒慢慢转为犹豫然后释怀,他看见的是一位勇敢及重情义的侄子,他明白Samudra王子将是一位英明的国王。Tumenggong自觉惭愧,于是放开手中的短剑,与Samudra王子拥抱在一起,他也把王位还给Samudra王子。Samudra成为Nagara Daha的国王,将都城搬迁到Banjar Masih并改城名为Banjarmasin。Banjarmasin 在Samudra和Tumenggong的管理下发展成一个繁荣的海港城市。


Buleleng

从前,在一个村子里有个通晓武术及法术的长者,他收了一个义子叫 I Gusti Gede, 长者视I Gusti Gede如己出,教会他武功与法术。I Gusti Gede长大成人后,义父吩咐他到一个叫Bukit Den 的地方建立新的家园,临行前给了他两件法宝,分别是一支茅及一把马来短剑。

I Gusti Gede领着一班跟随者依义父所言向目的地前进,半途中I Gusti Gede吩咐跟随者稍作歇息。迷蒙中他梦见一个巨人让他站在巨人肩膀上往海边的方向望去,要他到海边去帮助有需要的人。I Gusti Gede梦醒后依梦里巨人所言走到海边去。当他到达海边时发现果然有一艘船搁浅了,船长和水手们使尽办法都不能让船下水。

于是I Gusti Gede向他们伸出援手,他先要求水手们离开船只,然后举起长矛及短剑念念有词,接着就有两个旁人看不见的精灵从长矛和短剑里飘出来。I Gusti Gede挥舞双手指挥控制两个精灵把搁浅的船只搬到水里,水手们只当I Gusti Gede法力无边就能空手把船只搬运到海里。

当船只终于下水后,船长为表示感激,把船上的一部分贵重礼物送给了I Gusti Gede。I Gusti Gede继续行程到达Bukit Den,那里的居民听闻I Gusti Gede的事迹,纷纷对他表示敬佩,于是I Gusti Gede就在Bukit Den建立自己的势力。在I Gusti Gede的治理下Bukit Den慢慢地由小村庄发展成繁荣的城市,因城里有许多Buleleng树,I Gusti Gede过后将这座城市命名为Buleleng。


Woiram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个叫Woiram的男子,他娶了个太太叫Bonadebu, 他俩结婚多年却分居两屋且膝下无子,只因Woiram曾对天神发誓永远不会生下孩子。Bonadebu多年以来一直央求Woiram改变想法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孩子,可是Woiram始终坚持不生孩子的决定。

一天,当Woiram在制作弓弦时不小心割伤了手指流了很多血,他赶紧把血滴在一个瓮里然后止住了流血,过后也就把这件事给忘了。当天,Woiram到田里耕作,直到两天后才回到家来,回到家里他感觉实在太累了,于是就倒在床上睡着了。到了半夜。Woiram被一阵婴儿哭叫声给惊醒了,他循着哭叫声找去,竟然在他滴下血的瓮里看见一个婴儿在哭泣。Woiram赶紧把婴儿给抱起来,并感激天神赐给他一个孩子并给孩子取名Woiwallytmang。Woiram不想把这件事告诉他老婆以免引起老婆误会他有婚外情,所以Woiram就把Woiwallytmang带到村外给抚养长大。

Woiram慢慢地把儿子Woiwallytmang抚养长大,并教会了他打猎及耕作的技巧。一天,Woiwallytmang到森林里去打猎,他追逐着一群小鸟想把它们射下来,他放了许多箭却连一只小鸟也射不到。于是Woiwallytmang循着射箭的痕迹要把箭捡回来。走着走着他来到一片香蕉园,看见他的箭插在香蕉杆上,于是走上前去要拔起他的箭。突然间Woiwallytmang看见有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吓了一跳,因为Woiwallytmang除了他父亲Woiram,他不曾看过其他人。

Woiwallytmang想起父亲曾提起这世界除了男人还有女人,这时Woiwallytmang大略断定在他面的是个女人。那女人开口问道你是谁呀?打哪儿来呀?来干什么呀?Woiwallytmang回答道我叫Woiwallytmang,来到这里打猎,我不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的父亲叫Woiram。

那女人听了大吃一惊,她就是Woiram的妻子Bonadebu,她不能相信Woiram竟然有一个儿子,所以决定把Woiwallytmang带回家质问Woiram。当走到半途一个小溪时,Bonadebu想抓一些小虾回去当晚餐,于是她和Woiwallytmang就到溪里抓小虾去了。Woiwallytmang为了抓到更多小虾,不知不觉就到了一个水洞里越走越深,竟然在里头迷路出不来了!Bonadebu等了许久看不见Woiwallytmang,以为Woiwallytmang先行回去,于是也就不管Woiwallytmang就走了。

Woiwallytmang在水洞里转来转去出不来,渐渐地感觉越来越累然后晕倒了。迷蒙中他听到有人在叫他,并在身旁起火帮他取暖,Woiwallytmang渐渐苏醒了。Woiwallytmang看见在他面前有两位少女,于是开口道谢救命之恩并问了对方的名字。少女回答她们是两姐妹,姐姐叫Mecy, 妹妹叫Mesam,她们住在附近的村庄里。Woiwallytmang表示为了报恩,他愿意为姐妹俩做任何事情。姐姐Mecy说到她们是来这里抓小虾的,可是却抓不到。Woiwallytmang说正巧我这里有许多小虾,就送给你们吧,以后我天天还会帮你们抓小虾送给你们家里。

两位少女答应了并把Woiwallytmang带回村里给父亲酋长认识,从此Woiwallytmang天天就和Mecy  在一起,慢慢地也就日久生情,过后酋长也答应让他们共结连理。酋长邀请了许多村民及附近的贵宾到来参加女儿的婚礼,Woiram也在受邀请之列。当他看到要和酋长女儿结婚的竟然是他的儿子Woiwallytmang,他误以为是酋长把他的儿子给诱骗到这里,害他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Woiram觉得很生气,对天神祈祷要求惩罚这些拐骗他儿子的所有人。突然间天空就下起大雨,把村庄和所有村民给淹没了,只剩下Woiram、Woiwallytmang和妻子Mecy。Woiwallytmang和妻子Mecy幸好爬到树上才幸免于难,Woiram站在Woiwallytmang和Mecy对面的一块大石上,以道别的口吻对他们说以后一定要互相恩爱并对天神虔诚祷告。Woiram说完后就应声不见消失了,只留下一对脚印烙在大石上,让后人记着所发生过的事。


**本篇资料取自互联网。

若有任何邮票题材和意见,欢迎电邮至:manpoolum@yahoo.com